在影视拍摄中,剪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岗位,它关乎整个影片播放出来的实际效果,对影片所能达到的上下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宣传片拍摄制作中亦是如此。在宣传片这种需要大量非现场拍摄素材的影片中,剪辑更是任重而道远。将现场拍摄素材和非现场拍摄素材如何完美的衔接起来也是它至关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在剪辑中偶尔会出现“跳轴”现象,此时该怎么处理呢?
一、首先了解下什么是“跳轴”。
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的直线或曲线。它们所对应的称谓分别是方向轴线、运动轴线、关系轴线。在进行机位设置和拍摄时,要遵守轴线规律,即在轴线的一侧区域内设置机位,不论拍摄多少镜头,摄像机的机位和角度如何变化,镜头运动如何复杂,从画面看,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关系总是一致的,否则,就称之为“越轴”或“跳轴”。
二、为什么会出现“跳轴”。
在前期拍摄时,由于摄像师未充分意识到轴线问趣,或者即使前期拍摄时建立并遵守了轴线原则,但后期剪辑时需打乱原来的镜头次序重新组合,就可能产生“跳轴”现象。如果放任“跳轴”不管,会造成观众理解上的混乱。
三、“跳轴”怎么解决。
1.利用动势改变轴线方向。在两个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转身或运动物转弯的镜头,将轴线方向改变过来。
2.插入中性镜头。在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中间,插入一个无明显方向性的中性镜头,可减弱“跳轴”的影响。
3.借助人物视线。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人物视线变化的镜头,借助人物视线的变动,改变轴线方向,清除“跳轴”现象。
4.插入特写镜头。在跳轴镜头中间,插入一个局部特写或反映特写镜头,可减弱“跳轴”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插入的特写镜头要与前后镜头有一定的联系,否则显得生硬。
5.插入全景镜头。由于全景镜头中主体在画面所处的位置、运动的方向或动作不很明显,插入后即使轴方向有所变化,但观众的视觉跳跃不大,可减弱“跳轴”现象。
在宣传片拍摄制作中,“跳轴”看似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放任“跳轴”不管,就会造成观众理解上的混乱。因此出现“跳轴”问题就需要第一时间解决。但是有时候但为了丰富电视画面语言,形成画面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可以通过有效手段,或借助一些合理因素来打破“轴线规律”,避免镜头局限于轴线一侧,而是以多变的视角,立体化地表现客观现实空间。